在分享我一個客戶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則故事,一個基本上大家都有印象的故事,有沒有一個情況在某一間飲料店,你總記得他的某些品項,清心-烏龍綠、50嵐-四季春、清玉-翡翠檸檬黃金比例、聚焦研發一個產品、廣告下一種風格、加盟佔據一個品類。這種方式變成大家都在爭相模仿的方式,但其實有時候會將品牌加入一個怪圈,變成陷阱。
這個情況在一開始確實會成為爆品,但嚐鮮膩了之後馬上會下滑,這邊我就不多說了,你可以想一下你常喝的飲料店,是否如此?增長初期很紅、之後趨於緩慢、開始進入平凡期的茶飲業,加上外送業者的竄起,我可以在A點喝到B店家的飲料。
無論是新店、舊店。大家都想要有都想有『行銷有效』、『一擊斃殺』的方法和機會,但很多人在飲料品類上做聚焦、在風格上做定位,其實她有不少誤區,很容易掉入陷阱,為什麼呢,一開始我講過定位成功的品牌,會非常迅速的發展起來會馬上佔有一席之地;但也有不少品牌改名字、做爆品之後銷售直線下降,品牌急轉直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定位過細,阻擋了其他顧客(大部分的客人),導致來買的只有嚐鮮的跟我想喝的,但其他客人沒有了。
茶本就是整個飲料跟餐飲業的小品類,還能怎麼細?除非你是賣精品(一杯很貴的茶)或獨一類別品項(例如全部只賣綠茶),不然一款店裡的紅茶、你又分一個小葉紅茶,這樣的操作相當於自找死路。另外一種是用造型來取得優勢,但造型有時候是拍照的優勢,跟擺設的方式,如果以手搖飲來說的話,消費者拿到的不會是你照片上這樣的感覺,就像你買泡麵一樣,碗上的肉很大塊,實際打開非常小又縮水,但重點不在上述,在於很多品牌做定位,老闆硬生一款造型出來。憑空想出一套自認為完美方案,至於是不是適合有沒有辦法賣、和本來的產有何關聯、行銷廣告怎麼做,並沒有想好。
還有更好笑的事,很多後進的老闆他的所做所為是『避開競爭對手』而非『迎合消費者』,我很多客戶都說那個誰誰誰也經做XXX了、我們要做跟他不一樣的,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的想法,我的想法是哪一個產業跟產品沒人做?有人做才是有市場ㄚ,你看路邊攤這麼多人擺、大學學區附近亂七八招的店這麼多,倒了一家開了一家,代表就是有市場啊。不然你要把店開在深山做一個很特別的品項嗎?簡單來說不要覺得某間飲料店或餐廳跟你同類別的開在A點你就避開那邊,實際上是他會存活下來就代表有市場,這給大家一個思考的點,因為一定是認知基礎的產品,才能將品牌與品類關聯。且品牌的定位他只是過程不是結果,我發現:爆紅難求了(速起訴落),但餐飲跟飲料店面業者還處在總有人能萌發新的創意、提供新鮮感的階段。
如果你對以上文章有不清楚的,或是對於行銷跟品牌想資訊的業者,可以點擊下方line來私訊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