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份比較多元,是品牌行銷公司經營者並擁有自己的品牌正在營運中、也有找過不少KOL合作,自己在粉絲團也稍微有一點數量粉絲,所以我可以用綜觀的角度來分享一下這點事情。應該是說、單純KOL、企業經營者、品牌經營者的思維不會去想這個、單純經營電商也不會 但品牌思維、實體思維、互聯網思維、電商思維、知識訂閱思維。綜合起來、可以做得很多、非常多

總體而言疫情改變了許多生活方式、也讓個人品牌及KOL的經營更加的艱難,為何更困難呢?網際網路除了更加的普及以外,陸續往『點、線、面』發展,除了我們過往的通路(FB、IG、YT)還多了小紅書、抖音、私密社團、LINE群、推特、Podcast、線上課程平台、Discord、直播除了3-4年前的臉書平台以外還多了IG、youtube推特、twitch….等等。現在我就問、你要經營哪一個、光是直播你要在哪邊直播就是問題,比起過往3-5年前,我們的火力分散了。

前幾天看到很多擁有30-50萬粉絲的KOL,發一篇文章、讚數20、沒有人分享、零零散散的2-3個留言,過了一天除了讚數變成30幾以外,那種爆紅或是粉絲人數高的紅利時期已經過。

總體而言我建議大多數的KOL(是全職的KOL,不是那種上班兼職寫文玩玩的)都要提供『具體性的服務』這個服務可以的話就是除了業配、影片、發文、開團之外的。因為上面這幾種方式在這幾年我認為不會隨著你的粉絲數增加而水漲船高、其實反而是下降的。(之前還會去逛文章的人、現在很多都去逛蝦皮了)

我舉一個案例,很多高人氣的區域型KOL他之前一篇業配(商業合作)價格大概是1.5-2萬元,但是這兩年來大概是8000元~10000元左右,當然就是因為不降價接不到案子,其實案子需求很多,因為你是第一名、這個位子價格可以很高、但是業主認為現在粉絲20萬跟粉絲2萬、發一篇文 好像有某幾次互動跟按讚是差不多的,找第一名的太貴了要2萬元、那我不如找2345名、一個給3000元,預算降低、曝光又多、文章也多元。

而粉絲20萬跟粉絲2萬的KOl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大部分商業模式是雷同的,都一樣是寫文賺錢、一樣在這個籠子裡。

所以我建議你除了『具體性的服務』也可以『開發自己的產品』具體性的服務(財商諮詢、旅遊諮詢、算命、整居家裡…等等)可以更加強你的品牌、開創你的長遠收入,另外我認為『開發自己的產品』貼標賣貨更值得操作,大部分的KOL都是部落格開站後等待廠商邀約,但更重要的是、你應該要表達一下你對某樣產品的熱愛、去找優質廠商跟你合作。當然廠商拒絕你也沒有關係、等你做起來了、他們的公關找你合作你再去洗臉他就好。

KOL如果有自己的商品,出門就不是打哈哈,而是交換生意, 100個 KOL、大概只有2個有自己的商品、有商品的KOL將不在孤單、因為不在寫文、也不在做一些層次低的KOL做的事。昨天跟一樣不誤正業的KOL聊天,我問他說你粉絲十幾萬、算很多了、你之前沒遇到我時寫文章接業配、開團購、一個月流水有50-100 萬嗎?不是流量也不是團購,是實際上從你手中『經過』的金錢、團購這種過手的不算,基本上能團購賺大錢的大概就5% KOL而已。而且一個開團、你也無法長紅,換句話說是在幫廠商抬轎子品牌跟流量是落在廠商那邊,當然如果這個廠商配合度高、又可以有長遠的計劃、那你應該幫他或是提出互相幫忙的計畫,如果不是、只是單純想賺錢那我就不建議。

或許你會說賣東西很商業、很銅臭味,其實換句話說你接業配就不會嗎?賣自己品牌的東西有長尾效應、讓更多人認識你,而你可以因為這些東西認識更多厲害的人,而導致你的品牌更為不同。

低階的人做事,中階的人做人,高階的人作局,接下來講到關於能力,如果是一個很強的KOL,最少要有做局的能力,我這幾年看來做事跟做人的比較多,什麼叫做事跟做人,下廣告跟寫文大家都會,業主叫你做一檔活動就做,發一檔文你就發,這叫做事,遇到消費者反饋或是有意見你能居中協調,當潤滑劑並持續把事情做好這叫做人,當你知道何時該規劃活動,而哪一檔活動該配哪一檔廣告或促銷(甚至置入自己的東西)且可以與時俱進,這叫做局,目前在我看來可以做局的很少。

總體來講,2022通貨膨脹、產業優劣差很大、KOL大舉出籠人人皆是、網路上充斥更多便宜的產品、當然也催生了不少質感好店、好的大好,壞的大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