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有些朋友淡泊名利,對很多東西都不在乎。從不在乎與周圍的人爭什麼,只想低調地過好自己的生活。這種性格跟我有點像,我不太參加課程、講座、人多的地方我不去,即便是吸收知識也是一樣,因為100個人吸收一樣的知識,最後的結果差不了多少,我要學東西我就上網自學,所以常常學到很多Street smart,或是別人不會的東西。

退伍上班一年後創業,這是一條從員工到老闆的過程,也可以稱之為『思維的進化』,因為員工跟老闆想的不同,壓力也不同所以做事跟決策亦不同,年輕時創業確實有好處,你總會遇到那幾個非常照顧你的前輩或是老闆,在和這些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一開始覺得大家都是老闆、都是朋友,但後來有一次我跟一個老闆(我的客人)他請我跟一些朋友在台南安平的一間餐廳吃飯,吃飽後,門口的BMW大7跟賓士S系列的車自己發動,他們悠然地上了後座,司機帶他們到下一個行程。

我立刻清醒地意識到一點,這個項目或案子結束後,我們不會成為朋友的,因為資源及實力不匹配。當然,如果我努力工作,表現特別好,可能會成為他們的一個員工或者在更好一點,幾十年後才會是朋友,但現在絕對不是。因此一開始,我就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兢兢業業地做人、做事、做生意,研究商業模式,競品分析。偶爾跟著這些老闆們有約、我就和他們一起吃飯,也只充當端茶倒水、點菜、拿開罐器的角色,不多說一句話(除非他們問我)。

有時候在一些比較特別的餐廳或高檔飯店吃飯,有一些菜我沒見過、菜單上也沒有,為了避免尷尬,我從來不吃自己沒有吃過的東西,直到看到他們怎麼吃,然後我跟著學我才敢吃,記得有一次我夾了一塊肉,那塊肉的肥肉太多了,我就把肉吃了肥肉放旁邊,後來我才知道,如果肥肉不吃你整塊肉都不要碰。

職位提升跟創業後我接觸的這些東西,都不是自己原生的生活,雖然現在我旅遊也住上了五星級酒店,但這已經是創業穩定後了。很多事不能在一個水平上平等對話,如果沒有實力,你努力擠進這個社交圈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使因為某一項工作,吃過一頓飯加了好友,也不代表我就和他是朋友了,不代表他的資源就可以給我用。與其把心思花在這樣不現實的事情上,不如把心思花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

創業其實很累(如果你是白手起家的話拉)生活壓力這麼大,為什麼還有一群人想創業?因為這個圈子厲害的人太多了,有時候一個聚會,看一看都是各種雜誌報導或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公司或老闆。之前聽過一句話,為什麼一定要去讀名校?即使你唸書這幾年什麼都不做,就參加各種討論、社團活動、會議,隨便聽聽、隨便玩一玩,都比你埋頭苦讀收穫多。這也驗證了一句話,有時候取決結果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我現在能過得比上班族好一些有一點小成績,不是我有多努力,更重要的是我和『這些人』在一起,社會跟同儕的力量自然而然推著我前行。

有時候圈子也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但外面的人也想進來(不管是想進階到下個厲害的圈子或是在這個圈子退休),如果你五年前很好的朋友你現在不好了、那也沒關係因為有可能他比你厲害了、你們生活圈不同了,但如果你們還很好說明一點,就是大家一起進步或是大家都沒進步。

人是社交的動物,因為一個人進步了,他一定會找同類一起成長,一個人開拓了眼界,遇到了靠譜的人不太可能沒有收穫跟提升,整個圈子推著你前進,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過這種感覺,就是那種看到身邊的人進步這麼快,你也會有無形的壓力,自然而然就前進了,圈子是必要的,很多時候機會是出現在不對稱中。

最後如果你真的要改變思維不要進入太多圈子,因為精力不夠學不到東西,我雖然過往加入很多圈子,但每個階段有階段的重點,其他就看看訊息不怎麼說話,畢竟自己才是主業,此外建構人脈要早,維繫關係也是如此,日積月累就建立起來了,如果等到你要多用人脈時在建立關係就來不急了。

兩篇延伸閱讀

年輕人請你不要急著理財

如何在而立(30歲)之後成為職場的暢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