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5-6年前做美食部落客的時候,只要把店家的菜色跟外觀轉換呈現到你的部落格上,這件事就完成了,因為5-10年前的那個時候的部落客被定位成『媒體』,單純把店家要介紹的東西做好就好,但現在人人都是部落客的年代,如果個人品牌不鮮明的話,這個方式越來越不值錢,因為這等於是0元起手

很多時候再找一間店的地址、電話或是他的菜單,應該也都是上網google看看,看久了就發現。有超過85%以上的美食部落客,他們的工作其實就是複製貼上,也就是說拍了店家的菜單跟桌上的菜,然後寫了部落格,而這85%中有60%以上是因為她漂亮會自拍而有人數,內容大概是這樣

OOXX有停車場、好停車,XXOO是他們的招牌菜,這道菜很不錯,那道菜也可以,上菜後是熱的很好吃、如果出現比較有擺盤的就說『很浮誇』….等等。基本上就是很簡單的把菜單介紹一遍而已,最後放上店家地址、電話,然後文末就說值得前往或推薦大家來,多麼無聊又無趣的文,會不會時間一久,每一個縣市只需要一個這種人就夠了?

而目前的餐廳同質化越來越嚴重,高端的我舉個例:如果你去台北萬豪 吃一客牛肉麵(牛小排牛肉麵),隔一天再去西華飯店點一碗,他們的味道其實差不多,我猜應該是同體系的人於背後指導。中低端那些拉麵跟義大利麵、飲料店我就不說了,大同小異的更多。

如果你真的志向在此,多多留心現在的餐飲業你也許會發現,雖然各式各樣的品牌滿街跑(你看看你家附近開了多少新的飲料店),但品類、菜單卻相同,消費者的選擇反而更少。應該不能說更少,應該是說選品牌選到亂了~哈。這其實也是網路發達下:餐飲品牌化、標準化的結果之一~同質化(全部一樣)。

在我們小時候『上館子』用餐的時代,再將時光轉移到現在標準化、品牌化再加上五花八門的網路行銷,為餐飲帶來了巨大的想像空間,產品不斷被開發升級。作為這個社會最大眾化的行業,而發展規律也逃不開基本的商業邏輯——潮起潮落的拋物線發展。

我敢說很多美食部落客對於以下不懂:牛排肉質等級、直火的口感(熟成及非熟成),羊排舒肥跟沒舒肥吃起來的差異、土雞跟一般雞肉吃起來的口感、炒高麗菜口感之分辨(是台灣的或韓國的)、不知道煙花女義大利麵是什麼…等等(酒就暫時先不說因為水太深)。飲料的部分為什麼有的店青茶類很苦澀有些店卻不會?除了差在茶葉以外,接下來就是煮茶時間跟是否有溫度控溫,還是工讀生熱水一撥就下去了?建議大家改天去喝喝烏弄的冬片仔跟其他店比,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之前我發一篇文,說我特地到高雄吃茶六燒肉(因為台南沒有),為什麼我愛吃這ㄧ間,再講這個主題之前,有很多朋友問過我和牛,我跟他說我不太吃和牛,主要是太油了,而且他不太容易來做一個『評定美食的標準』,因為在目前市面上,大家覺得貴就是好吃,其實我不這麼認為,價格往上拉只是代表他的稀有度而已,如果撇除吃,世界上稀有的東西很多,你不一定要全部都擁有,你也可以懂的欣賞阿,就像食物你要懂的品味。我之所以喜歡吃茶六是因為他是我目前吃到的燒肉『品質最穩定的』你可以現在上網google茶六燒肉,然後看他的圖片(不管是誰拍的),你先看一下他的去骨牛小排、他的油花都是在一個水準之上,不會偷渡等級低的肉,然後再看看霜降牛,也鮮少出現油花過多的部分。

美食部落客跟餐廳一樣,都會有長江後浪推強浪的問題,也會面臨到『產品』的普及,進而有新的呈現,之後進入戰國時代然後逐漸衰退,直到下一個新技術or方式出現。人家說餐廳的菜品要創新、菜單每半年要換一次,身為自媒體的我們思維也要更新。如果你有看到哪個美食部落客,可以可以把食物寫的看起來入味或是他背後的故事,甚至寫入他的靈魂,再麻煩通知我,我會喜歡閱讀的。

上圖是我昨天去吃的蔥油雞,他的做法是用土雞來做,而後面我沒拍到的麵線,就是很單純的雞油加上蔥拌麵線,但店家可是沒有因為麵線而馬虎,他麵線的雞油則是用桶仔雞的油。這個做法有別於其他市面上的拌麵,因為你可以吃到一整隻烤雞的香味。無論你所處的地方是否已經進入這種競爭狀態,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同類、同質都是無法避免的階段,餐廳的菜單跟部落客寫文的思維應該是主事者不斷去思考的問題,要為顧客持續提供新鮮感跟驚喜感,才可以讓自己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