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的這幾年來,看過很多有趣的事,舉一個大家都看過的,就是你很常在新聞網站上看到哪一間餐廳貼公告、說環境衛生怎樣怎樣、或是東西怎樣怎樣。最後的解決辦法就是貼個公告:『因新進員工對服務流程不熟悉』或是『因品管人員OOXX導致奶油過期』…..等等。我之前到一間工廠的時候,剛好看到老闆在一個自己公司的業務前面跟客人講電話,內容大概是『啊~不好意思拉、我們小姐忘記寄了,改天給你送過去』電話掛掉之後,在跟自己的業務員說,反正什麼事情都推給『小姐』就對了。

後來發現,企業為了方便,而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變成『哪邊有洞補哪邊』,應該要是從『根本』了解,而不是「補洞」;從上述的補救措施看來,沒有人願意當壞人;演變成犯錯的人沒事,沒犯錯的人反而間接受到懲罰。

我在有一次張羅一個客戶參展型錄印刷產品,送到客戶那邊被退貨,我覺得這是很嚴重的事,我當天接到電話我馬上到工廠,而工廠已經知道我要過去,也準備好了一套說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原因和對策都準備好了,簡單來說內容是這樣,我們在印刷的時候東西先印完,要在那邊先置放一天,等墨水乾後再進行裝訂的動作,才不會導致『反印』的問題,再者在裝訂的時候因為時間過趕,所以品質不佳,導致裝訂邊緣未切齊。

之後的預防措施

  • 不同色的印刷成品必須分開生產、先打樣對色後再做,色偏的情況再度發生;
  • 建議要求廠商,裝訂時,應該做記號辨別、防止混用

但我覺得這個方法是不妥的,因為這只是表面上的處理,就像我剛剛說,懲罰了沒犯錯的人,這件事情應該從業務員開始,要跟客戶告知,因為需要裝訂加工,所以工時必須拉長,再者裝訂的時候,應該請你的裝訂的人員簡單辨別問題,而非再將問題產生,如果去了解你的工作環境,應該會發現不少看似白痴義的做法;如果往上追,一定可以發現許多過去的故事。而這些白痴的做法,八成就是補洞的做法;如果把他揭開,下面還可能還有更大的洞。

其實你可以去google:「減法原則」跟他會有點關係。找到背後的根源。如果能從改善下手,再順道把洞檢視,就能將原本複雜的工作簡單化。另外這種現象會出現在組織架構上。由於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針對『正確的』問題去糾正,反而認為錯誤是常態,因此增加新的人去監督,這些監督的單位就是冗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