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務能力低弱,就是你創業失敗的關鍵所在 ] 本文轉載自 大倫物語
.
創業,沒別的,能賺錢就能活,道理就是這麼簡單。為什麼我前陣子幾篇文章會說自己學的工具與管理知識在創業中派不上用場,我說過,那不是知識的錯,而是「時機點」不對。
.
既然如此,那在「創業早期」這樣的時機點,什麼才是對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業務能力。業務能力越強,團隊存活機率越高,反之自然越低。
.
正因業務能力才是創業早期的存活關鍵,所以大學生創業不容易成功,那是因為我們的大學沒有「業務系」,只有行銷、管理、會計、國貿、財稅等…科系。我們的學生沒有環境讓他們練習「談業務」,自然不容易在創業中存活。


說到「業務」,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推銷」,但其實「推銷」只是業務的一部份。事實上若精準一點說,業務能力應當包括了心理學、談判、公關、禮儀、人際關係管理、口條訓練等…綜合性能力,而這些學問中,並不以知識為決勝觀點,而是以實戰經驗為決勝點。
.
換言之,「銷售」只是業務能力的一種呈現方式,談判勝敗、公眾演說、人脈鏈結、自我推薦等…都是業務能力的呈現型態。所以,一個學生若越早社會化,越早有機會接觸、練習業務能力,創業存活率自然比較高,這是非常合乎邏輯的。
.
然而,從現實的生活去觀察,我們會發現台灣社會對業務的認知有些狹隘,而我們的環境會有些排斥年輕人過早接觸業務這種工作或練習機會,甚至大學畢業後出社會,許多人也對周遭朋友去擔任業務工作而感到有些不屑,這可能都是受到刻板印象與特定職業族群的影響。
.
很多人不知道,股神巴菲特在未滿10歲的童年時期,就酷愛收集棒球卡,同時會將這些棒球卡與朋友或長輩「做交易」。這種描述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大家可以想像,如果身為家長,你聽到自己就讀國小的孩子,班上有同學經常兜售玩具給你的小孩,你會有什麼反應?如果不是投訴老師,再不就是要對方家長出來面對吧?甚至你可能會對懂得跟你討價還價的孩子覺得詫異,怎麼年紀小小就這麼「斤斤計較」?
.
是的,我們的教育環境不像猶太人 ( p.s 巴菲特不是猶太人,但他很小就有做生意的天份 ),從小就灌輸孩子們經商的智慧與業務能力的培養。我們的社會對太早就有經商頭腦的孩子有偏見,甚至會打壓他,覺得怎麼這麼小就現實、愛錢,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只能培養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才的原因,而同樣問題也發生在那些運動能力特別好的、有藝術天份的、有獨特才藝的,絕大多數都只能被埋沒。
.
回到主題來說,正因為業務能力的培養是綜合性的,同時需要長時間、大量的臨床經驗累積實戰能力,因此我們很容易發現,會唸書的未必適合創業,但那些在大學中口才好的、有同儕魅力的、經常擔任社團幹部或領導人、系學會會長、學生會會長,則因為長期需要與人接觸、談話、應對、管理,因此比較容易在創業中進入狀況。
.
對這些人來說,創業同樣是接觸人,只是場景從學校換到社會上而已,本質上沒有這麼大差距,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多了份壓力,需要使命必達,完成銷售或談判任務,這就是比較生硬的考驗。
.
前陣子有篇文章說,商學院學生若加入網路新創公司,早期只能替大家遞茶端水,若從「技術」角度來說我是同意的,但如果從「商業」角度看則未必。本篇就是最好的答案,我認為,商學院學生應該趁早在校園內培養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是你加入新創團隊中可扮演最重要的任務。
.
網路新創公司就不需要業務嗎?當然需要!只要想賺錢,就得有業務能力,尤其在創業初期,正值拓展各種連結人脈、資源的需要期,如果你的業務能力強,可以達成銷售數字,或是完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連結,團隊中就有你不可或缺的地位。
.
所以說,如果大學希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創業團隊,我認為,應該要把創業相關學程放入一些業務培訓課程,其內容需要增強實戰上的經驗,例如相同產品,在校園內,給不同團隊去賣,看一天之內誰賣得多;或者是策劃活動,比誰能說服最多店家贊助;要求學生去找指定的合作企業商業提案,看誰可以獲得最多企業支持等…方式。
.
聽起來有沒有覺得跟「誰是接班人」的內容很像?沒錯,業務能力就是這樣培養、考驗出來的,也唯有靠這種「街頭訓練」才能培育出「街頭智慧」。畢竟,如果你能在資源稀少,甚至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帶領幾位夥伴共同募得資源,成功達成某種目標或完成項目,這不就是最貼近創業最好的學習方式?
.
業務力就是生存力,這句話簡單而真實。一個老闆可能不一定懂很多管理或財務知識,但一定有足夠強的業務能力,或者能帶領得了有業務能力的高手,這就是創業早期的生存關鍵。

[ 業務能力低弱,就是你創業失敗的關鍵所在 ] 本文轉載自 大倫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