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開始就是動起來,就是看到一個問題,著手開始解決它。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是看到一個機會,然後開始動手追求它,不過反正就是開始了。這有點像是我想跑步,下一秒我就開始跑步了,實在很難解釋要「怎麼開始跑步」這件事情。

一開始我會組裝電腦,所以有人問我會不會做網站,然後就開始動手建造一個電子商務平台。一開始根本沒有辦公室,網站好了之後兩個人就在家裡用後台編輯,接著就開賣了。偶爾我們找地方開會、共同分享利潤,不過大多的時候我們可以隨時在遠端工作。一直到訂單開始進來,接到有制度的公司案,我們需要開發票,才設立了公司。又到了單量開始增多,需要一個地方,我才生了一個辦公室。所以這件事之後,我一直認為「設立公司」和「租辦公室」,只是創業到了某個程度,才被迫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從一開始就該考慮的東西。

本文編譯來源:Forget Silicon Valley — build your startup where you live

每當談起哪裡是創業的好地方,許多創業家大概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矽谷,或是其他科技重鎮。這樣的慣性回答源自於創業家們的迷思,認為高科技產業就該創立在真正的科技重鎮,以此維持正統。然而,待在家鄉或你正在住的地方或許對新創公司而言,會是更好的選擇。來自 Olav Sorenson 和 Michael Dahl 的研究報告指出,建立於創辦人家鄉的新創公司比起特意搬遷的公司,能帶來更多營收並且營運更長的時間。

在家鄉創業的好處包括:較低的經常費用、避免眾多同業之間的競爭壓力,還有舒服溫暖的家來陪伴創業者度過創業期間不可避免的壓力。儘管在家創業有這些好處,但來自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壓力仍然不減,對於一個在家鄉小鎮而不是矽谷創業的人來說,該如何與其他新創同業以及潛在客戶相處互動?在哪裡能找到關鍵的投資者?怎樣才能吸引媒體注意、爭取曝光機會?

挑戰必然存在,但這仍不足以抵消在家鄉創業的優點。以下提供幾點小技巧,幫助創業者在家鄉成功建立高科技產業:

尋找當地支持

對創建於科技重鎮以外的新創公司來說,最害怕的莫過於距離主要投資者太過遙遠,無法獲得投資挹注。然而要取得公司初創時的所需資金,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向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求助。如果他們無法提供確切的金錢援助,他們也仍會是那群最願意想盡辦法提供人脈關係的人。此外,因為在家鄉創業、雇用本地人員,不妨找找當地是否有任何計畫補助、稅務減免,以及其他支持新創公司的政策方案。最後要記住,關鍵還是要開發一個強而有力的產品,一旦開發出這樣的產品,關於距離或者是否來自矽谷的正統性問題,都不足以阻擋投資者想要投資的決心。

像家一樣的自在

成功建立一個新創公司是一連串繁瑣的過程,不僅僅是需要絕佳的創業構想而已。一路走來,相信所有的創業者都會遭逢阻礙,需要更多的創造力和一番腦力激盪。這時候如果能在你最喜歡的咖啡館喝杯咖啡,在某個小公園散散步,或者沿著你最愛的林蔭大道騎著腳踏車等等,諸如此累平常再熟悉不過、感到放鬆自在的地方,或許正能激發出全新不同以往的創造力。

確定所有設備都準備好了

公司座落於離科技重鎮十萬八千里遠的地方,並不代表與他們的聯繫也要受到距離的影響。建置必要的基礎設施以確保與科技重鎮維持有效率的溝通,這包括雲端資料儲存與分享、視訊會議設備,並確保公司資料隨時保持備份,以免公司資料遺失或系統當機。

找到當地人才

對矽谷的新創公司來說,要找到願意接受到還沒有名氣的新創公司上班,以及新創公司提供的較低薪資、高不確定性的人是相對困難的。相較之下,在家鄉創業反而可能成為當地的一條大魚,讓當地人才蜂湧而至的機會大幅增加,雖然比起大海般的矽谷,你的家鄉可能只是個小池塘。記得走訪當地的大專院校和求職中心,在這之中仔細尋找人才吧!

展現你來自家鄉的驕傲

許多企業把公司來自矽谷視為一種證明,但你來自矽谷以外的地方反而更能成為吸引別人目光的焦點,還能成為初次見面的話題之一。不僅如此,大方展現來自家鄉的驕傲並強調當地的特質,也許還能為公司成功爭取當地政府、投資者與媒體的支持與注意。

全球思考

即使你的公司座落於小鄉鎮,並不代表你永遠都只會待在這個小鄉鎮。因為你必須去外地拜訪投資者、參加展示發表會,只要隨時做好踏上商務旅程的準備,你會比其他人擁有更多於各地奔走的經歷。把每一次的旅程當做接觸潛在客戶、投資者、競爭對手的大好機會,每年至少參加一至兩次重要的大型活動,讓你和你的公司即使不在矽谷也能參與科技盛事。

photo via